金铤长11.85cm 宽1.39cm
金牌长1.9cm 宽1.09cm
1999年杭州西湖大道与定安路交叉口出土
南宋时期金铤金牌,主要用于开支赋税军费上供赏赐大宗商业贸易海外贸易及兑换钞引等经济活动,价值极高,是为重要的金融文物。其上面常见有一些戳打或压印上去的阴刻铭文,作用是用以说明这些金银货币的成色用途制作人重量等。我馆藏的这些金铤金牌成色鲜亮,双面铭文,金铤铭文有李六郎宋宅西,韩四郎十分金,河王二足赤金,金牌铭文为韩四郎十分金。它们均出土于南宋都的杭州,对研究我南宋时期的金银货币流通制度及杭州的地方史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铭文铜炮
清太天癸开十三年公元1863年
长84.5cm 口径5cm
铜制,炮身巧,呈乌黑色。炮身刻有四行铭文浙江天省,葆天义徐,天父天兄天王太天癸开拾叁年,塘栖镇匠人沈氵明兰铸造。炮身明确刻有匠人之名,是研究太天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明 铜熏炉
通高48.5cm
1944年杭州市昭庆旧址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紫铜,方圆形,由盖炉身底座三部分组成。狮形纽盖,盖身雕云龙纹,炉耳及四足均由张口的狮首和卷曲的狮舌构成。足底有榫,可与底座衔接。座顶部阴刻云龙纹。炉底有二行四字楷书宣德年制款。 整体造型和纹饰繁缛华丽,铸造工艺精致考究。
明 青铜人物烛台
高64.5cm
1994年杭州市昭庆寺旧址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1994年工作人员在清理昭庆寺旧址时,在门口的古井发现了一批的铜器。这批铜器的出土,填补了杭州铜器史的空白。
青铜人物烛台,由插童子座组成。童子上身赤裸,佩项饰,背负花口瓶,上插荷叶形烛台,手呈持物状。下身着裙,足蹬高靴,立于水纹托起的台上,前方左右各立一瑞兽。
人物造型生动写实,栩栩如生,体现了较高的工艺水。
宋 铜鎏金菩萨像
宋代公元960~1279年
高76cm
杭州见仁里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菩萨是梵文音译菩提萨棰的简称,意指修持大乘六度,能求最高觉悟而教化众生,并于未成就佛果的修行者。此件菩萨像出土于杭州见仁里。铜鎏金,表面剥落严重。整件器物由背光菩萨莲座三部分构成,可拆卸。尖拱形背光,外沿饰火焰纹,内为二个相对的飞天。菩萨跣足立于仰莲台上,发髻高耸,顶部安奉化佛,上身戴项饰臂钏,下着长裙。菩萨面容端祥秀丽,仪态端庄高雅,神韵慈祥温和,呈现出雍容华贵亲切温馨的法相之美。
宋 招信纳宝铜钱
径2.6cm 重5g
2006年由马定祥家属捐赠
据宋史·刘光世传载,招纳信宝是公元1131年夏季,南宋将领御前巡卫军都统制兼浙西路安抚大使知镇江府刘光世在镇江特铸的军用钱币。
当时南宋军队与金兵交战,双方势均力敌,隔江相峙相当长的时间,伤亡颇大。刘光世获悉金兵内部不少战士是强征的百姓,大部分长期居住在北方,久离故土加上水土不服,思乡情绪较大;于是,他亲自策划一枚酷似南宋初期的特殊货币,楷书环读招纳信宝,背面方孔上部铸有使字,铜质铸造均属精美。每当俘获敌兵,刘光世待之以礼,劝其离开金营,解甲归乡,给足缠费,设宴相送,鼓励他们作为大宋的招纳特使,携带招纳信宝,回去秘密散发给愿意归乡的同伴。凡是执此钱币渡江的金兵,一律享受嘉宾待遇,不受阻挠,安全放行。这个办法果然奏效,离开金营的士兵络绎不绝。一枚钱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瓦解金兵数万,最终逼迫完颜昌退兵而获胜。
招纳信宝是在特殊情况下发挥特殊作用的,铸造量十分有限,与当时同期发行的南宋流通货币建炎通宝绍兴通宝相比,数量甚微;再加之其流通区域仅处于长江两岸,所以流传至今的真品稀若晨星,十分珍贵。
唐 真子飞霜铜镜
唐公元618~917年
直径16.2cm 厚0.6cm 杭州博物馆藏
镜背上方饰云山日出纹,下方饰有山石池水,一枚硕大的荷叶自池伸出,上伏一龟,形成镜钮及钮座。左侧一片竹林前有一人席地坐于兽皮之上,身着长袍,膝上横一琴,作弹抚状,其前置长方几,上有笔砚书卷等物。右面一凤凰展翅抬足作舞蹈状,凤上方有果树两株。真子飞霜镜是唐代一种以铭有真子飞霜字样的青铜镜为代表的镜类。我馆珍藏的这枚镜虽无铭文,但保存完好,镜面乌黑光洁,纹饰清晰优美,观赏性强。其主题纹饰是时人对魏晋时期玄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嵇康理想世界的形象表述,人们在缅怀其德行,赞叹其情操之时也寄予了对升仙延寿避祸祈福甚至江山永固的无限歆慕。
汉 青铜神人神兽镜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直径13.6cm 厚0.35cm 杭州博物馆藏
此枚汉镜为圆钮,圆钮座,内区铸四组神人神兽浮雕纹饰;外区相间排列凸起的十个半圆和十个方枚。边缘内饰一神禽瑞兽纹,外饰菱形云纹。
汉 龙虎瑞兽画像镜
直径20cm 厚1.05cm 杭州博物馆藏
画像镜是汉时期开始流行的新镜类,一般铸作精良,纹饰采用高浮雕技法,图案隆起凸出,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生动的视觉效果。从出土资料看,画像镜以浙江绍兴出土最多,从镜铭判断,其主要地在吴会稽和武昌。画像镜有两类,人物画像镜和神像龙虎画像镜,后者也称为神兽镜。我馆藏的这枚镜,圆钮及座,主题纹饰由形态各异的龙虎骑有羽人的奔马双角兽组成,铸造精湛,纹饰华丽
汉 青铜神人车马画像镜
直径19.7cm 厚0.9cm 杭州博物馆藏
圆钮,圆钮座。四乳钉将纹饰分为四组,一组为王公,戴冠端坐,神态温厚亲和。两旁各有三羽人相侍。一组为西王母,戴胜端坐仪态端庄,柔丽慈祥。另二组为六马驾车。骏马的矫健驰骋车后长帛的飘曵,整个画面通过动和静的对比,线条奔放和严谨的处理,把神人的静祥和与车马的八骏日行三万里的飞骋,表现得淋漓酣畅。王公西王母的题材常见于汉时期的青铜镜上,王公又称木公华帝君,在民间传说被认作是男仙之首。王母,又称金母金母元君,俗称王母娘娘。被奉为女仙领袖。王公与西王母相会传说源于战时穆王与西王母的故事,作为阴阳之神的王公与西王母并祀后,具有长寿富贵保护神的文化意蕴。
战 青铜剑
战公元前475~前221年
长49.1cm
余杭区吴山乡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青铜剑,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带用以自卫防身进行格斗,可斩可刺的兵器。说文剑,人所带兵也。在春秋战时期,人们佩剑还表示身份等级。
西早期青铜剑的形式已经相当成熟,春秋晚期至战是最盛行的时代,越王勾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汉代的铁剑流行后,青铜剑逐渐推出历史舞台。青铜剑一般由主要由剑身和剑把两部分组成,每个部位各有其专名剑身部分,前端的尖突称作锋,一条凸起的棱称作脊,脊两旁称从,从两面的刃称为锷,合脊与两从称为腊。剑把部分,圆形或扁形的把称作茎,茎和腊连接处呈凹字形或间条形物起护手作用的,称为格。战后期,随着铁器的兴起,青铜剑逐渐走向了衰落。西汉以后,铁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青铜剑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把战青铜剑出土于余杭区吴山乡,色黑泛青,有光。短腊,斜宽从,厚格呈倒凹字,格两面各铸阴阳简易兽面纹。圆茎,有两道箍,剑首铸饰几何纹。
清 象牙三星摆件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长44.5cm 杭州博物馆藏
象牙质地,色嫩黄。依象牙形状雕成。寿星右手持仗,左手托桃,寿眉如弯月,长须飘飘,衣着富贵,上有富禄字样。寿星边镂雕仙童骑鹿献桃图及蝙蝠葫芦等图案,展现了富禄寿的吉祥主题。
清 珊瑚童子饰件
长4.95cm 宽2.5cm 厚1.7cm 杭州博物馆藏
红珊瑚材质,色温润明丽。童子蜷腿倚枕而卧,面带微笑,仿佛置身美梦,生动可爱。衣褶线条圆润舒畅,立体感强,雕琢精美。
清 紫檀笔筒
高23.7cm 口径21cm 杭州博物馆藏
这件笔筒的材质是紫檀木,圆筒形,三矮足,筒身素面,口底部边沿起棱,造型简练端庄。笔筒是古代除笔墨纸砚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为筒状盛笔的器皿,多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对简单,没有大的变化。材质却颇为丰富,有竹瓷木铜象牙玉水晶端石漆等。从装饰方法上看,有刻镂雕绘等。
清 玉兔朝圆洮河砚
直径18.5cm厚3.2cm 杭州博物馆藏
这方砚台是洮河砚,圆形,色绿泛灰黄,石质细腻。砚池圆形,砚背浮雕玉兔望月,边缘铭文一圆大圆如月盈,其更孕玉兔形,文房受墨宜管城,宜毫顾处能无情,乾隆御铭。及会心不远闲章一方。
洮河砚于甘肃西南洮砚乡的洮河水底,颜色墨绿,经过研磨后可看到黄膘水纹,如浪似云。洮河砚在唐代就已名扬天下,它具有发墨快耐用蓄水持久色浓保湿利笔等优点,是北方最为贵重的砚,宋时已经稀少,解放后又恢复了生。
民 静远堂款青花粉彩福寿梅瓶
民公元1911~1949年
高34.6cm 口径7.7cm 底径11.7cm 杭州博物馆藏
粉彩就是在彩色颜料加铅粉,然后在瓷器上绘画,使图案更有立体感。该器口,束颈,丰肩,鼓腹下收。肩底部绘以青花枝叶,红彩花卉。居为一株桃树,桃用粉彩描绘,五只蝙蝠嬉戏其间。桃树寓意长寿,蝙蝠寓意幸福。整幅图案疏密有致,粉润柔和,秀丽雅致。
底款为青花篆书静远堂制,该瓷器是华民大总统徐世昌专门定制的。梅瓶在宋代称为经瓶,用盛酒,这种功能一直沿续到元明时期,后逐渐由日常用瓷演变为陈设瓷。
清 康熙 青花釉里红莲花纹盘一对
清康熙公元1662~1723年 杭州博物馆藏
高4.3cm 口径13.4cm 足径3.95cm
整体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花口坦腹圈足。胎体细腻洁白。施透明釉,釉下绘青花釉里红。盘内外壁均用青花勾勒莲花花瓣,釉里红填充其内,花瓣层层错落相叠。底部有青花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
该对盘造型别致,纹饰亮丽,制作精细,充满了生活情趣
清 乾隆 蓝釉描金贯耳大瓶疑似光绪仿
清乾隆公元1736~1796年
高52cm 口径20.8cm 足径21.2cm 杭州博物馆藏
仿青铜器贯耳壶造型。敞口弧颈斜肩,延至腹部下折,腹部渐收,圈足。颈部饰对称贯耳。
胎体细致洁白,通体施宝蓝釉。釉上以描金彩绘。自上而下的纹饰分别为如意云头纹寿字纹龙纹团寿纹花卉纹八宝纹双龙戏珠纹云气纹海水纹回纹。底部饰粉彩双龙戏珠纹,双龙间有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该瓶造型古朴大气,纹饰精细,宝蓝底加金彩,营造了一种富丽堂皇的艺术美感。
明 嘉靖 青花月映梅纹碗一对
明嘉靖公元1522~1566年
高5.2cm 口径13cm 足径4.7cm 杭州博物馆藏
撇口斜腹圈足。胎体薄,胎质细腻,洁白。施透明釉,釉面滋润光滑,釉下绘青花。
碗内壁口沿绘一条几何花卉纹组成地装饰带,以底部为心绘一株树,梅枝向上伸展,枝头点缀梅花。梅枝上方有一轮新月,故称之为月映梅。梅树主杆两侧绘有矮竹枝。
外壁绘松枝竹枝飞虫假山组画。
该碗有一对,其图画的主题一致,在布局和辅助纹饰上略有变化,故称对碗。
月映梅纹碗制作精细,纹饰题材高贵素雅。青花发色明丽沉静,给人一种典雅之美。
明 宣德 青花缠枝花卉盘
青花是一种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器,明净素雅,纹饰不易脱落。该器口沿呈菱花形,微折,弧腹,矮圈足。沿部饰海水云纹一,盘内及外壁绘有宝相花莲花牡丹菊花等吉祥图案。花卉枝叶缠绕,似随风舞动,轻盈潇洒,显得意趣横生。明代永乐宣德是我青花制作的黄金时代。该器色浓艳,重笔处呈青灰色银光,具有宣德青花的特征。
元 蓝釉描金爵
高8.2cm 长10cm 宽6.1cm
1987年杭州市朝晖路元代窖藏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器形仿青铜爵,是一种酒器。有流尾,口上有两圆立柱,下为三个截面呈三棱形的高尖足。通体施宝蓝色釉,内外均绘金彩月映梅图,已脱落。蓝釉为高温钴蓝釉,是元代景德镇的创制,代表了元代景德镇高温蓝釉的烧造水,为明清两代霁蓝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 青花观音
高19.6cm 底宽13.5cm
1978年杭州市文三路至元丙子1336纪年墓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主体造型呈山字型。观音端坐间,左右各立一侍女。观音双臂下垂在前腹相握,左右两侍者立于下端,双手托盘,观音与两侍者均作俯视状。观音底座左边有一立鹤,右边有一跪鹿。
施青白釉,釉不及底,底部露胎呈土黄色。观音胸前青花如意纹清晰可见。发衣领披肩衣袖边采用青花褐彩并用施彩。
这是一件有明确纪年墓葬出土的元青花观音像,它的出现引起了海内外同仁的关注。它为我研究早期青花瓷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南宋 老虎洞窑套盒
高9.2cm 口径17.5cm 底径19.1cm
圆形。子母口盒面内弧,立面呈直桶形,内空。胎体灰色,施青釉,釉层润,釉色青米黄,通体开细碎冰裂纹。可以相叠成套组合。
南宋 老虎洞窑鬲式炉
高10.5cm 口径15cm 腹径15.9cm
元代老虎洞窑,是南宋老虎洞官窑的延续。这件仿古鬲式炉,在器形上与南宋时期的同类品很相似,因为它基本沿用了南宋时期的制瓷工艺。
该鬲炉外折沿直短颈扁腹底。底部安三足,呈三角形分布。三足外侧均有一条扉棱,延伸至腹部。肩部腹部饰两道凸弦纹。胎体黑,施青釉,釉层均匀滋润,通体开冰裂纹。色青灰,局部泛褐色,很可能是因为烧制时匣钵漏烟所致。
南宋 修内司官窑鼎式炉
这是一件仿青铜器礼器造型的香炉。它的口沿外折,唇颈部略内束,鼓腹底。底部安三足,呈三足鼎立状。口沿按对称立耳,颈部至腹部之间有两道凹凸状弦纹,颈部与三足外侧,有三条短状出戟,上下呈直线。胎体黑,外表施青釉;釉面青淳滋润,色淡雅,通体开冰裂纹。香炉造型端庄古朴,隽永典雅。是南宋老虎洞官窑的典型器。
南宋 修内司官窑盏托
这是一件在南宋官窑较为少见的器形,由盏和托盘组成。盏,敛口尖唇弧腹,底部与托盘相连接。托盘花形口坦腹圈足外撇。盏与托盘间为一圆孔,上下相通。胎体黑,口沿处修胎很薄,呈现紫口,圈足无釉,呈铁足状。
施青釉,釉面淳厚滋润光滑,釉色青灰,淡雅,开冰裂纹。造型精巧别致,做工精细。体现了南宋朝廷追求高贵典雅的审美情趣。
南宋 龙泉窑青瓷莲瓣碗
高9.4cm 口径22cm 底径6.7cm
龙泉窑莲瓣碗,器形较大,敞口,深腹,圈足。碗内素面,外壁有凸起的重瓣仰莲纹,层次分明,呈浅浮雕状。胎体坚硬细腻,内外施青釉,釉层光滑均匀,局部泛褐色。圈足修刮规整,露胎呈灰色。
该碗造型大方,线条流畅,纹饰清高典雅,给人以素静的美感。
南宋 龙泉窑青瓷凤耳瓶
高17cm 口径6.7cm 底径6.7cm
凤耳瓶是南宋时期常见的一种陈设器,其造型与同时出现的仿礼器造型器雷同。口,口沿微上翻,高颈,折肩,筒腹,下部微敛,卧底。胎体坚致,施粉青釉,釉面滋润光滑,釉色淡雅,肩部以下有开片纹。通体素面,颈部饰对称凤首耳。
南宋 龙泉窑青瓷柿形水注
高4.9cm 腹径6.25cm 底径3.65cm 杭州博物馆藏
柿形,顶部有S形果藤纽,注水和出水孔巧妙置于叶间。通体施青釉,釉质细腻莹润。足底支烧处露火石红。器形精致灵巧。
高4.9cm 腹径6.25cm 底径3.65cm
南宋 龙泉窑青瓷樽式炉
高10cm 口径10.4cm 底径7.4cm
1978年12月,杭州葛岭山麓省摄影协会工地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仿礼器奁造型。
炉内折口,微内斜,筒腹,底部有如意形三矮足,底心有一圈足,离地而垂,纯做装饰。器壁饰弦纹。白胎坚硬细腻。施粉青釉,釉色淳厚均匀,局部冰裂纹。
造型精美色彩雅致装饰简洁,表现了南宋时期龙泉制瓷的高超工艺水。
南宋 龙泉窑青瓷鬲式炉
高13.5cm 口径16.1cm 杭州博物馆藏
南宋时期的龙泉窑,因为受到南宋官窑制瓷风格的影响,在釉装饰和器物造型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至南宋晚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届时的品,因为古朴典雅的造型和粉青梅子青釉的烧制成功而把青瓷的制作推向了顶峰。
这件鬲式炉是仿古代青铜器鬲的造型,在远古是一种礼器。鬲炉折沿微上翘,矮直颈扁腹。底部按三足,呈三角形分布。肩部有一条出筋,三足外侧有扉棱,向腹部延伸。胎体灰白细腻,施青釉,釉面淳厚滋润。
该炉线条古朴透出圆润,色清纯,气质高贵,是南宋龙泉窑的标准器。
唐 越窑青瓷粮罂
通高54.5cm 口径26.5cm 足径13cm 杭州博物馆藏
盖罐形。盖呈斗笠状,顶部置桃形钮,有直口,与粮罂盘口相扣。罐体大盘口,束颈溜肩腹部浑圆,整体呈椭圆形,圈足。肩部按对称双覆系,胎体坚致,施青釉,釉面滋润光滑,色青灰。
这是一件妻子为逝去的丈夫特定烧制的墓志罐。在罐体的腹部,铭刻了死者的籍贯墓地的位置死去安葬日期和制作人的身份等。为我们研究唐代丧葬俗,唐代民间墓志的书写行文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粮罂造型高大,线条浑圆流畅。表现了唐代特有的造型风格和越窑高超的制瓷工艺。
唐 越窑青瓷执壶
高26.5cm 口径20.5cm 底径11.8cm 杭州博物馆藏
唐代是越窑生的高峰期。而越窑的名称,最早也是出现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常见的有陆羽的茶经,和大家熟悉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等。因为有了这些诗文,使唐代的越窑青瓷增添了文人化的气息。这把唐代越窑青瓷执壶体积较大,口沿外撇,束颈斜肩垂腹环状底。肩部一端安一六角形短流,流的根部贴一朵五瓣花,花纹凸起。与流对称处安一把手。把手一端起自腹部,腹部贴一朵六瓣花,上端与肩部相接。把手弧线高出壶口。
该执壶器形高大,曲线优美流畅。施青釉,釉面滋润,色典雅。表现了唐代特有的博大丰腴之美。
晋 德清窑黑釉鸡首壶
高26.3cm 口径9.3cm 底径12.4cm 杭州博物馆藏
浙江除了越窑之外,还有瓯窑德清窑婺州窑等窑系。这件黑瓷鸡首壶就是德清窑的典型品。盘口,直颈略高溜肩鼓腹底内凹。胎体坚硬,外施黑釉,釉面均匀光滑。肩部一端塑一鸡首,长颈竖冠珠眼管形流,流与壶腹相通。说明这是一件有实用价值的器物。与鸡首对称处安一半圆形把手,把手上端与盘口衔接。鸡首与把手之间饰桥梁双系。黑釉鸡首壶造型朴拙,形制规整,色彩别致,表现了德清窑特有的制瓷风格。
晋 越窑青瓷褐彩双鱼洗
高7.6cm 口径31.4cm 底径20cm 杭州博物馆藏
这件于晋的越窑青瓷双鱼洗,外折沿,弧腹,底略内凹。虽然在造型上不甚规整,但胎体坚致,釉面均匀光亮,胎釉的结合良好。最难得的是刻划在内底的两条对向的鱼纹。双鱼的眼睛和心纹饰有褐色点彩。它告诉我们双鱼是物丰硕的象征,是吉祥美好,生生不息的祝愿。
西晋 越窑青瓷狮形辟邪
高11.9cm 长16.5cm 宽8.6cm
1984年杭州钢铁厂晋太康二年281纪年墓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1984年考古人员在杭州钢铁厂清理了一座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纪年墓,墓出土越窑青瓷9件,这件越窑青瓷狮形辟邪亦称插座是其比较精美的一件。狮作俯卧仰首状,竖耳,双目圆睁,胸前饰堆贴穗状纹,长尾贴于后腿间。背部有一管状竖孔。灰白胎,胎体厚重。施青釉,釉层光滑匀润,通体有细碎开片。整体造型浑圆而有力,面部表情生动有趣。表现了西晋时期特有的装饰风格。
该器集模制刻划堆贴等装饰工艺手法于一身,有确切的纪年,为西晋越窑青瓷的研究提供了确凿的依据。
西晋 越窑青瓷熊形灯座
高11.8cm 口径5.6cm 底径8.6cm
余杭石鸽砖瓦厂采集 杭州博物馆藏
西晋,是早期越窑青瓷的高度发展时期。此时的越窑,在装饰上出现了大量的动物造型,这件青瓷熊形灯座就是典型的一件。其为日用瓷器,实际用途是照明。完整的灯盏应该是由灯盏灯座或者还有托盘组成,这里展示的只是一个灯座。
整体呈柱状,顶部敞口,唇,通体空心,缺灯盏。腹部造型为一蹲状熊,左前爪握一果子,右前爪搭于于右腿上,双耳竖立,憨态露出一种顽皮,极为可爱。熊身饰有连珠纹。
这种把实用器物和动物造型结合的表现方式,体现了六朝时期士族阶级特有的审美情趣。
战 原始瓷双系盖罐
通高29.9cm 口径10cm 底径14cm 杭州博物馆藏
此件原始瓷双系盖罐为存储器。整体呈橄榄形,敛口鼓腹圈足外撇。有盖,盖顶心有一立鸟,作纽。肩部饰对称綯绳纹双系,腹部自上而下依次饰锥刺人字纹水波纹弦纹。
胎体坚硬,施青黄釉,釉层不均,不及底。整体造型规整古雅,线条简洁流畅,表现了西汉时期吴越地区非凡的制瓷技艺。这种技艺为汉晚期烧制出成功的青瓷奠定了基础。
刘墉行书古宫词卷
纸本 纵16.5cm 横95cm
刘墉1720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山诸城人,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善书,乾隆四大家之一。
宫怨诗又称宫词,专写帝王琐碎的日常生活事或宫女子的抑郁惆怅,此卷内容即为宫词七首。卷幅虽,字形不大,但用笔洁净,结体宽舒,浓墨势厚,细笔见精华,反映了刘墉书法的妙处。自题此吾乾隆癸亥夏课诗也,甲子一未见进境,学艺且然,况闻道乎?竺典所斥放逸之人也,石君前辈以为如何?墉稿。据款此卷作于嘉庆八年1803年。
版权声明本文图文资料源于杭州博物馆 由典藏拍讯整理编辑 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
上一篇:【推广】抖音好记 抖音头条图 下一篇:【心得】怎么煮饺子煮饺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