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的晚清百态上终于开展了。
短短几天时间,英媒体的文化口记者纷纷打出高分。我买了第一个末的票,下午看毕走出展厅,发现时间竟过去整整4个时,要素过多,不知从何说起,内心久久不能静。大英博物馆进门大厅悬挂的晚清百态展览条幅,该展是大英博物馆今夏的旗舰展
参展的300件展品,很多都不能不堪称重磅慈禧太后的孔雀牡丹纹衬衣德龄公主的长袍可能是光绪穿过的幼年皇帝吉服盖有慈禧御笔印的牡丹图轴嘉庆皇帝的圣旨溥仪赠给英王乔治五世的景泰蓝花瓶裕容龄在天坛舞剑的录像南京条约原件最后一场科举考试试卷点石斋画报曾在1867年巴黎世博会展出的点翠屏风自天坛先农坛和雍和宫的礼器和铜像圆明园的建筑残片等等。
离开北京已两年,这4时300件文物带的冲击力,让我既感叹于展品之重磅参与历史之直接,又惊异于我海外流失文物程度之深。因为这些展品除了部分是大英博物馆的藏品,其余则大多是借展于英及西方各的博物馆或私人收藏,未见直接借于我内地的展品。彭博社援引策展人的表态称,这主要是受到疫情的影响。
在大英博物馆6月1日举办的有关该展览的线上讲座,该展览的策展人同时也是大英博物馆部负责人霍吉淑Jessica HarrisonHall就提到,这次展览筹备了4年之久;他们在介绍宫廷的版块,早先原本计划从的博物馆借几位晚清皇帝的画像,后却因疫情打乱了计划。即便如此,霍吉淑说,的博物馆图书馆和高校人员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包括与展览配套的书的文章到展览人物的配音到展览的影像线上讨论,图片等。该展上的1900年前后的京师全图,此前藏于大英图书馆,看展的女孩穿着式改良旗袍,正在地图上找她曾经住的地方,指给她的外朋友看
这并不是英第一次举办主题的展览。2007年,大英博物馆举行名为第一位皇帝的兵马俑大展,大受欢迎,打破了大英博物馆预售门票纪录,以至于在2018年英关系的黄金时代,又在利物浦办了一场。此外,2014年大英博物馆的明朝大展,及1996年的三星堆文化展,也都是英轰动一时的爆款。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几场展览展品多借于博物馆,得到了文物界的支持,属于文化交流活动。
但晚清展览却有着不同的语境。
英也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以一个并不光彩的身份,更不要说极具争议的文物历。就连彭博社专栏作家马修·布鲁克也撰文直言伦敦的大展踏入棘手领域,英的侵略是这次展览无法绕开的地缘政治背景。
展览刚开幕时,社交媒体上就有网友写道英与其说是怀念那时候的,不如说是怀念那时候的自己。晚清是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期,经历了工业革命的英加速对外扩张和掠夺,力达到极盛,但也为别带了深重灾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布展的话语上稍有不慎,就会成为一场外交灾难,成为消费他苦难历史的战利品炫耀。展品英吉利女王威多烈照,即英维多利亚女王画像,出自一位广州画师之手,此前藏于大英博物馆。画作上的字大意1842年,英军侵入南京,清朝官员交涉投降后,英方首领交与清朝官员一幅维多利亚女王的像,并盛赞了她的英明。后该画师将该像临摹了下
晚清百态的英文名叫China?hidden century,的隐藏世纪。但其实从文博角度讲,相比于其他的历史时期,晚清对于英说不应该是隐藏的,这从大英博物馆馆的陈列就可以看出,清代的展品并不在少数。除了19世纪那段众所知的掠夺历史的影响外,清代一些英交流往也影响了英人对文物的审美趣味。
比如在温莎城堡里,可以看到乾隆皇帝赠与英王乔治三世的大清春字圆形红漆盒,当时,因为制漆器的漆树是方树木,在英还非常罕见,清代高超精妙的漆器制造工艺很快征服了英人,也逐渐在英宫廷风靡起。
乔治三世的儿子乔治四世也爱极了漆器,还曾托人从巴黎购买漆器,装饰自己的宫殿。在乔治四世位于英布赖顿的行宫里,几乎全是带点西式审美的风格。乔治四世一生未到过,而宫殿里的陈设装饰无不充满着他对这个方度的想象。这件展品是由策展方向英王查尔斯三世所借,此前在白金汉宫展览。是溥仪赠与乔治五世和玛丽王后的一对景泰蓝花瓶,作为他们加冕礼的贺礼
对于隐藏世纪这个名字,策展人霍吉淑是这样解读的
面对着家困境,广袤土地上的老百姓不仅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存力,而且发奋图强。他们建立新的都市,发展新的科技,改革教育和创造了美丽伟大的工艺品和艺术品。因为时局动荡,这个时期作家画家匠人商贾和政治家的许多成就并没有被过多提及,这也是这次特展的初心。
在策展人致辞,霍吉淑形容此展为世界上首次以19世纪的创造力和韧性为主题的展览。展览包括宫廷军事艺术日常生活际交流等方面。展览入口处的大幅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绘制于1800年前后,此前藏于大英图书馆
布展使用了很多剪影的意象。每一个单元里,都会以一个剪影作为开场。这种光影游戏的设计,和它的主题隐藏的世纪作为呼应。
一开始我并没有太在意这个剪影设计,毕竟这样的影子,拿照片在PS里三下五除二就能做出。在线上讲座里才由霍吉淑介绍得知,这些剪影是由设计师和伦敦设计校的团队先根据画上的人物设计出服饰和妆造,再由拍摄完成的,是颇花费了一些心思的。图片自于大英博物馆线上讲座截屏
关于宫廷和日常生活的展品非常有趣,到很多的生活细节。
比如在介绍满语的部分,放置了一本词典,打开的一页纪录了当时的饮食。靠展品,可以听到上方的喇叭用满语藏语蒙语察合台语和汉语读朗读的食物名称,包括葡萄色焦饼红焦饼枸奶子糖緾等等。
在词典下方的注解,甚至可以看到满族的特色饮食萨其马,展方还配了张图。
注解这样写道一种叫萨其马的点心也被记录在这本词典,这是一种糕点,是用炸面糊和糖浆混合制成的,起源于满洲,在今日的也非常流行。 展出的御制五体清文鑑,也即写有当时五种语言的清廷委托印制的词典,展开页为食物名,此前藏于大英图书馆
甚至还可以看到19世纪末的点心铺子招牌,是一家叫万和的铺子。
这件展品此前藏于伦敦霍尼曼博物馆,我去年曾在那里看到过它,未想又在此展上看到了。招牌旁边展示的是当时一套厨师的棉质衣裤。据说当时老百姓的衣服留存下的已经很少了。万和点心铺子招牌,自南方,此前藏于伦敦霍尼曼博物馆;厨师的棉质衣裤,此前藏于大英博物馆
另外一件备受关注的展品是一件老百姓穿着的防雨蓑衣,很多人在展柜前拍照。
对于这件展品,大英博物馆在社交媒体台多次做过预热,据说修复起很是费了一番功夫。蓑衣是由棕叶制成的,设计原理和茅草屋相似,通过密集地排列棕叶,使雨水能够顺着蓑衣流下,展柜里的这件蓑衣可能自某位人力车夫或者是清洁工人。蓑衣,由竹棕叶稻草纤维制成,自南方,原藏于大英博物馆
而宫廷展品的区域,则聚集了最多的观众。
宫廷展区正,在那件绣满金线的慈禧太后穿过的长袍前,英人啧啧称奇,纷纷拿出手机拍摄衣服上栩栩如生的细节。
慈禧的生介绍部分写道,她是晚清半个世纪以实际上的统治者,还提到慈禧在的名声并不好,形容她到晚年时愈发成为一名渴望权力的老妇powerhungry old women。这件华丽的长袍下的注解写着慈禧一天大概要换上10次衣服,这只是她数以百计的常服长袍其的一件。慈禧太后的孔雀牡丹纹衬衣,为非正式场合穿着,此前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展区不断用汉语满语英语循环播放慈禧太后对同时期的维多利亚女王的评价。据线上讲座介绍,这段话是由一位目前在英高校就职的学者译成汉语和满语并朗读的。
我经常想,我是有史以最聪明的女人,其他人无法与我相比。虽然我听说过很多关于维多利亚女王的事情,也读过她被翻译成文的部分生,但我不认为她的生活有我的一半那么有趣和波澜壮阔。现在看看我,我有4亿臣民,都取决于我的判断任何重要的事情都必须由我自己决定。
说到翻译,就不得不提到广为人知的德龄公主。展览有一件她穿过的精致的红色蝴蝶刺绣长袍,谦卑地摆在慈禧常服边上的玻璃展柜。她并不是真的公主,而是慈禧的一名御前女官,通晓英语和西方礼仪,也为慈禧做过翻译。这两年,一段她穿戴宫廷服饰讲英语的录像火遍互联网,一口标准的英式英语,颇有风韵。
博物馆翻译她的头衔也很有趣,慈禧的ladyinwaiting,这个词翻译得很英,亨利八世的第二位妻子,野心勃勃的安妮·柏林,就被翻译成亨利八世第一位妻子阿拉贡的凯瑟琳的ladyinwaiting,女侍官的意思。德龄公主红色丝绸长袍,此前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这一区域另一重要的展品,就是盖有慈禧御笔印慈禧皇太后之宝的牡丹图,意指这幅画作是慈禧亲笔所画,但介绍语也提到了她的代笔画师ghost artist,也就是帮助慈禧改进她的画作,使其达到御笔赠礼标准的画师。
这幅画作就是慈禧太后赠给一名到访外交官的礼物,注解称,此举是慈禧为改善义和团运动后晚清的际形象。
而在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年之际,慈禧还赠送维多利亚女王她亲笔所写的荣光二字作为书法贺礼。这幅书法的所有权属于当今的王查尔斯三世,并未在该展览展出。盖有慈禧御笔印的御笔牡丹图轴,此前藏于英皇家阿尔伯特纪念博物馆
在展厅里和展览的宣发过程,你可以明显感受到人和英人对展品审美趣味的不同,或者说对这一时代理解的不同。
这次展览的海报宣传画选择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清代寻常妇人画像,画人是晚清广州商人陆禧甫的夫人。脸上光影的沟壑很像是西方人对方审美的刻板印象,此前发布后还在华人观众群体引发了的争议,我今年3月第一次看到此宣传画,内心诚然也是不太舒服的。
根据策展人的解释和她的采访,选择此画也事出有因。此展的策展人全部为女性,此外,和其他当时的人物画的面感不同,这幅画的手法具有立体感,明显受到了西方油画和摄影技术的影响。而之所以选择这幅妇人的肖像画作为特展海报,不但是因为她面容的表现力,也是因为她和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千万百姓一般,并没有在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留下自己的痕迹。称这位眼神坚定的陆夫人是一个强大而坚韧的生存者。
普通人老者女性,这很符合英式话语里的政治正确。李夫人陆禧甫妻子肖像,此前藏于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而女性视角不仅仅体现在对宣传画的选择上,很多展品都展现了晚清女性的风貌,包括很多女性的画像晚清女子与外交官妇人的合影群像女性的精美的云肩等等。
展览进门处,是一幅满族宫廷女子画像,保留着一耳三钳的满族旧俗;而在展览的出口处,则是以进步女性秋瑾作为整场展览的收尾。解说词称她是一位革命诗人和女权主义者,毕生致力于鼓励妇女采取行动改变社会。展板上写着她的一句话
今新少年动曰?,革命?谓革命当自家庭始,所谓男女权是也。展览上的广州一位女性拔牙人画像,手提的牌子下悬挂着一串串拔下的牙齿,宛如战利品。此前藏于英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一些工艺精美,带有明显风的艺术品,则是最吸引英观众的展品。
比如曾在1867年巴黎世博会上展出的晚清点翠屏风,纯正艳丽的蓝色自翠鸟的羽,精美至极,无与伦比。这不是清代官员主动将精美工艺品带出门的结果,根据展方信息,这件屏风是法的一个由商人学者和军队组成的委员会挑选的艺术品其的一件,并带去参展的。那年的巴黎世博会开了7个月,可能有71万人被这件自方的艺术品惊艳过。
有意思的是,我同事的英房,家里也有一件风格相似的仿制品。他们似乎很是能够欣赏这种亚风格艺术品。制于1825年1865年间的屏风,此前藏于英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
一件华丽的戏服也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19世纪80年代,慈禧常邀请梨园名角进宫演出。这件戏服工艺非常精美,色彩绚烂,属于戏曲公主或后妃穿着的常礼服,让人能够想象当时宫廷娱乐活动之铺张和奢华。宫衣戏服,此前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但观众的关注点则稍有不同。
我看到南京条约的原件前,有观众在排队。我前面的几个学生,到南京条约的展柜前逐渐停止了笑闹,其一个男同学说这跟我历史书上写的一样。轮到我的时候,旁边一个年轻人问我,这是原件吗,还是仿本?我看了看文字介绍跟他说,这份是英家档案馆借的,所以应该是原件了。
后才得知,这份像合同一样的文书一式两份。一份在英人这里,另一份存于台北故宫。
翻开的那一页,有两个火漆印,还有辨不出的签名。注解写道这是的第一个与外势力签订的不等条约,这份合约也使清政府割让了香港岛给英。南京条约原件,1842年,借于英家档案馆
彭博社专栏文章这样评价此展这一展览没有表现出道德上的矛盾感,一段文字说明直接地写道,‘帝主义挑起了18401842年和18561860年的两次鸦片战争’。还写道这场伦敦的展览,散发着对文明的尊重和钦佩,同时又正确地将当时所遭受的暴力归咎于英和其他外列强。
有文媒体将这篇文章翻译过,取标题为大英博物馆特展直面侵略史,能否架起和解桥梁?根据策展人的介绍,该展览基于一项4年的学术研究,汇聚了自20个家的学者收藏家和相关人员的贡献。
除了对鸦片战争不失公允的重述,展览还有一些记录那段历史的展品,包括虎门销烟林则徐的画像以及被外媒展评人多次提到的一只名叫战利品Looty的狗的画像,介绍称,这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圆明园的掠夺被带回的,它也因此而得名。1861年,这只狗被献给维多利亚女王,这也是英人第一次见到京巴狗,英语称Pekinese。油画战利品Looty,作者是维多利亚女王多次委托其作画的画家弗雷德里克·威廉·凯尔,这幅画现归英王查尔斯三世所有
其他更直接地记录那段掠夺史的展品,还有自于圆明园的建筑残片,是绿松石釉面的石器,历经百年,光依然柔和,颜色鲜明依旧。介绍称,19世纪后,圆明园就几乎没有再重建,这些砖石碎片,成为欧洲列强对19世纪暴力的标志性象征。圆明园建筑残片,此前藏于英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
这场展览将持续到10月,但直到目前,在内和际舆论场尚未引发什么大规模的讨论。
至于它是否真的能将架起一座和解桥梁,或者说是否能在如今的地缘政治环境下生影响,在英交往的历史上留下一笔,目前还不好说。
上一篇:【轻松】花的形态结构 下一篇:【关于】专家婚姻律师推荐——杨洪波律师